記者:您所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成果即將公開出版。我們知道,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由于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職業教育具有差異性也是必然的。既然這樣,為什么還要談均衡發展呢?
馬樹超: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發展觀,雖然其內涵見仁見智,但大家普遍認為,教育均衡發展追求的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要求從制度上保障受教育者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和就學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職業教育均衡是教育均衡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育公平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體現。
職業教育具有教育和經濟雙重屬性。雖然其經濟屬性決定了其為不同產業發展服務時,有因產業發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的職業標準與要求,相同產業,發展水平也會因區域發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由此帶來職業教育的差異性。但是,職業教育的教育屬性決定了其根本目的是育人,這就要求職業學校區域間差異應該降低到最小程度。
記者:這樣看來,職業教育均衡發展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是不一樣的。
馬樹超:確實是這樣。職業教育強調了在辦學上要適應區域發展的需要,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應該包括教育資源均衡、教育機會均衡、教育質量均衡和教育結構均衡四方面的內容。
資源均衡,是指各區域職業學校的資源配置,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兩個方面:硬件指生均經費、校舍建筑、實習實訓設施等;軟件主要指職業學校教師的數量、結構和水平,及其相應的教育教學水平等。
機會均衡是指每個學齡青年擁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機會,畢業離校學生有回校重新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以及在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都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
質量均衡,內在表現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外化表現為畢業生的就業水平。不同區域、不同專業類型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由于企業發展需求不同,對其職業技能要求會有所差異,但其綜合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應力求均衡。
結構均衡,是指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分別與區域內產業和技術結構相適應。
記者:我注意到,課題組已經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均衡理論框架。
馬樹超:這是我們課題組在理論方面的一項創新。課題組參照用于流程關鍵點分析的龜形圖方法,構建了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模型“金龜模型”。
“金龜模型”以區域內部職業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為核心,構成金龜的身體。而一個過程必有輸入端和輸出端,輸入端是尾巴,輸出端則是頭部。其輸入端作為推進“供需均衡”的起點,從區域職業教育的“戰略選擇”出發,輸出端則是實現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金龜頭上的兩只眼睛始終緊盯著前方市場對于職業教育的動態需求,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這兩大根本性的需求。由此,我們從區域職業教育的戰略選擇入手,努力推進區域職業教育的供需均衡,從而達到區域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最終實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這兩大終極目標。
支撐該理論模型主干的立足點,在于金龜的四個腳跟,即前述形成實現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四個主要條件,分別是資源的均衡、機會的均衡、質量的均衡和結構的均衡。
記者:如何用這一理論來指導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呢?
馬樹超:“金龜模型”理論可以為政府推進均衡發展的戰略規劃提供理論依據和策略思路。我們研究的重點在于抓住“金龜理論”模型的出發點,即為推進區域職業教育供需均衡發展設計可供選擇的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觀測分析,二是對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判斷分析,三是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條件的風險監測與預警,最終從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職業教育相關者的不同角度,明確推進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選擇。
《中國教育報》2011年7月2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