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一所高職院校的個性和魅力所在,也是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對特色的認識陷入誤區,造成特色建設的偏差——
特色是建出來的,不是總結和突擊出來的
由于政策對特色建設重視程度的導向作用以及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對特色的追求成為高職院校的一種“時髦”,但也因此導致了特色追求中的偏差,出現了功利的特色觀,背離了特色建設的應有含義。主要表現為:一是有的辦學者寄希望于挖掘和總結,不顧學院發展實際,通過拔高和吹噓,在應對檢查和評估中,沒有特色編造特色,沒有特色挖掘特色,沒有特色總結特色,這就導致了辦學者不是將主要精力放在建設特色的具體工作上,而是挖空心思的“創造”特色,不是用實際成績說話,而是用材料和文字來編造特色。二是有的辦學者認識不到特色建設的長期性,寄希望于“短線投資”和“突擊特色”,以為通過短期的幾個項目建設就能把學院的整體特色建設起來,或者通過臨時設計幾個所謂的特色項目進行突擊建設,就可以把特色發展起來。這些功利的特色觀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真正的特色形成。
高職院校真正的特色應該是在長期的發展中,通過摸索高職教育規律和特色建設的本質,靠外部環境支持和內部條件建設共同支撐下形成的,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外顯,表現為外部人員的評價和印象。因此,高職院校的特色重要的是建設過程、是外部評價以及特色給學院帶來的聲譽,而不是高職院校自己在一些總結材料中的 “自娛自樂”。
特色建設應超越局部,重視整體提升
當前,高職院校在特色建設中,對特色的認識容易出現狹隘化,對“人無我有”的盲目追求導致了對局部特色的過度重視,卻忽視了對整體特色的建設,導致特色建設的根基不穩、實力不強、水平不高。部分高職院校通過把握社會上某些潛在的需求點,進行了相應的專業設置,這種把握能力本是高職院校辦學中所應大力提倡的。但問題是這種特色的需求量非常小,對高職院校辦學的整體影響不大,對學院的整體提升也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比如,某省的一所地方性高職院校地處煤炭產區,該校了解到煤炭生產企業對生產安全人員的需求,于是開設了相應的專業。這些專業確實對接了企業的需求,成為該校的特色專業。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業每年招生不到50人,專業教師不足10名,特色專業招生數不到該校每年招生數的3%,學院的整體實力、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影響也不能通過這個單薄的專業得到真正的提升。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某個小專業的特色無法代表整個學院的辦學特色,僅注重某個小專業點,充其量只是建設了一個特色專業,而這種特色可能是短期的,因為市場的需求是波動的,經過一段時間,某種特定需求所帶來的特色專業可能出現需求“疲軟”,繼而特色不再。所以,在特色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亮點的建設,同時更要注重整體的提升。特色專業建設和學院的整體水平提升如何實現協調與促進,是高職院校在特色建設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質量是特色建設的本質與落腳點
目前,在高職院校特色建設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追求特色而忽視質量建設。沒有特色的質量和沒有質量的特色都談不上是質量和特色。特色就是辦學水平,體現辦學水平的是質量,沒有質量就無所謂水平,更無所謂特色了。特色為質量服務,兩者相互依存,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質量與特色的辯證關系,那么,特色也就無法凸顯出來了。
在特色建設的過程中,有些高職院校可能對特色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和準確,往往認為特色就是建成幾個“人無我有”的專業,再加入一些區別于其他高職院校的培養內容,卻忽視了特色更在于重點建設“人有我優”的專業,以高質量的人才來呈現學院的培養特點,以此來說服用戶。在這種錯誤的導向下,可能出現的狀況是,有的高職院校可能好不容易將所謂的“特色專業”建設起來,但卻忽視了專業的后期建設和質量提高,師資隊伍、課程改革和培養模式等相配套的條件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在理念上也忽視了即使是“人無我有”的專業,如果沒有培養質量的保證,那么所謂的特色也只能是建在沙灘上的樓閣,無法真正地形成專業特色。所以,高職院校的特色建設,首先應該是質量建設,只有質量上去了,特色才有保障,也才可能形成真正的辦學特色。
(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 唐智彬)
中國教育報 2010年4月1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