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其發展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興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關注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水平。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教育規劃綱要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既是一個國家強國之基,也是一個民族興旺之本。當今世界正處在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新時期,面對21世紀的挑戰,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緊緊依靠人才。人才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最重要的資源。
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所需。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因此,現階段,提高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高校必須牢牢把握這一主題。
當前,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關鍵在于高校要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高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一所大學,校長心中有學生,這所大學就有希望;教師心中有學生,這所大學才能辦好。高校既要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更要關注整個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既要促進優秀拔尖學生脫穎而出,更要關注普通平凡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高校轉變過去“輕教學、重科研”以及“輕育人、重學科”的觀念,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和系統培養觀念;同時,要求高校要以“厚基礎、寬領域、強能力、高素質”為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營造鼓勵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懷。
當前,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核心在于高校要切實尊重人才培養規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衡量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的首要標準,就是要看它培養人才的水平高不高,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各地各高校要因校制宜,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學思結合,探索在科學研究中培養人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才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高校要在育人環節中不斷創新,完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方式,形成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科學機制和良好的成才環境。
當前,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重要保證在于高校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之本,其素質直接關乎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因此,高校要切實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制度建設,完善教師評價標準,將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同時,要提高教師地位,改善教師待遇,通過完善學校內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激勵和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激勵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關心關愛學生,潛心教書育人,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高等教育質量關乎國家發展,關乎民族未來。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首要標準,既是一所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需求和時代賦予的使命,需要高校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埋頭苦干,扎實工作,努力把學校的各項工作最終落實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
|